万润新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6月公司获得了◆★★★◆◆“湖北省人才驿站★★◆■★★”称号,2023年12月公司技术质量中心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省工人先锋号集体◆■★◆”荣誉称号,是公司坚持“人才强企”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公司把人才作为立业之本、兴业之源■◆◆★■■,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和示范性■■。

  磷酸铁锂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毒◆■★,是新一代绿色环保锂电池正极材料★■★◆■◆。目前主流制备磷酸铁锂的方法主要为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微波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溶剂热法。其中高温固相法的合成工艺路线简单,易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是目前制备磷酸铁锂最成熟、也是使用的最多的方法。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主流锂电池生产厂商对正极材料供应商实行严格的体系认证★◆★★■★,对供应商的技术研发实力◆◆◆★★■、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控制、规模化供应能力、财务稳定性★★■■★、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认证,通常从前期客户接触到产品批量出货供应一般要经历2年左右的时间。因主流锂电池生产厂商对原料质量要求严格★★★■★,且新供货商认证周期较长◆◆■★,对长期合作的正极材料供货商粘性较大,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通过优质客户的验证较为困难。

  未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必将同步带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材料成本上,由于钠价格较低且集流体为铝箔,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相较于锂离子电池拥有较强的优势;在性能上,由于钠离子电池拥有更高的界面离子扩散能力■◆■★★,其倍率性能★■■◆、低温性能、安全性能较锂离子电池更佳,但能量密度★■★◆、电压及循环寿命偏低。目前,钠离子电池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各企业钠离子电池制备技术正逐步趋向成熟。目前,公司已布局研发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型化合物、普鲁士蓝/白类等不同体系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部分型号已实现批量供货◆■■。公司已出货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循环性能好、寿命长■◆★,低温性能优异、能够实现大倍率充放电等优点,下游主要用于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储能、启停电源等领域。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电力化”的加速演进,海外市场拓展将是公司业务发展新的机遇。公司将根据行业发展及国内外政策环境变化,合理规划战略布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国内外锂电行业资源整合★■,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价值共赢,以构建多层次、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引发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需求快速放量,为抢抓市场份额,电池企业纷纷提前储备产能,进而带动上游锂电池材料企业同步进行产能扩张★■■◆。报告期内,公司新建厂区产能也在逐步释放,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若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发生重大变化,下游市场需求放缓,则会引发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产销规模不匹配、竞争加剧,进而对公司经营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在储能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因其兼具性价比及安全性■★★◆★★、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同时又具有无毒■◆■★■★、无污染、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206GWh,同比增长58%。

  自2010年设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并深耕于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致力于对磷酸铁锂、磷酸铁等主营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技术体系以及生产工艺体系,被评为“国家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等,拥有核心技术22项,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74项,技术积累深厚,综合竞争力较强■■◆,能满足下游客户严格的技术要求。

  如果未来市场环境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估算的假设基础出现显著变化,将会造成本公司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的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给公司的经营及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将以行业发展与客户需求为导向★◆◆■■★,坚持研发创新,加快现有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持续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同时,公司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储备,结合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心、武当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优势,继续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完善研发人员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团队研发创新能力■◆。此外,公司将继续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校的技术交流合作◆★★◆★■,并积极向省级、国家级政策性研发项目攻关,以推动公司产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74,661■■■.77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84%。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检验检测和运输周期制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进行一定程度的备货,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若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无法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和管控存货规模,则将导致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公司将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典范,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导者◆■”的企业愿景,致力发展新能源事业■◆★★■,充分把握全球清洁能源在动力★■■◆、储能等终端应用领域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公司主营产品为支撑,持续进行研发创新,降本增效,合理规划产能布局◆★■◆,加强与上下游的产业链协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及市占率,努力为客户创造高品质产品,为员工创造高成长平台,为投资者创造高回报价值,为人类创造低碳环保新生活。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之“(三)所处行业情况”的相关内容★■★◆◆■。

  公司的企业愿景为★■■■■★“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典范★★■◆,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导者★■◆■◆★”,始终秉承“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构建了丰富全面的磷酸铁锂产品体系,并掌握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等新产品的核心技术◆★◆;同时,公司通过加强专利布局◆★■★◆,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公司通过改建新的研发中心、开发武当实验室研发平台、购置高端科研设备等措施进一步改善研发环境,并与各大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力争建设一流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检测中心,培养掌握创新文化的科技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求较高◆■★■,这意味着公司不仅需要稳定的核心技术人员团队,还需要对关键技术和工艺做好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目前,下游客户对正极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公司面临着正极材料技术迭代的挑战,存在新产品研发周期长■◆★、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新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等潜在风险■◆■★。同时★◆,随着正极材料行业竞争加剧■■,对人才的争夺愈加激烈,公司未来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和保证人才储备的稳定,仍具有不确定性,且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核心技术和工艺也会随研发人员的流失伴有泄露风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公司若无法保障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和后续人才储备,将增加关键技术流失及无法应对行业技术迭代挑战的风险,这会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因公司所处行业上下游收付货款主要以票据结算为主,而公司向客户销售收款中采用票据收款的比例要高于向供应商采购结算采用票据支付的比例,接收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承兑汇票之外的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不涉及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上述结算模式的影响,不排除未来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公司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以及存货余额进一步波动,导致公司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波动的风险;同时因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对营运资金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未来公司无法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改善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满足公司发展的资金需求,将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正极材料制造商而言,磷酸铁锂前驱体的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同时,磷酸铁锂前驱体系磷酸铁锂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磷酸铁锂前驱体制备工艺并具备量产能力,对于正极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起着关键作用★◆★。公司基于磷酸铁核心技术与产能布局★★◆★★,实现了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生产的磷酸铁主要用于公司连续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可控,具备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优势■★■■。同时,公司自主创新的磷酸铁废水工艺处理方法,通过多介质过滤器、超滤、管式微滤膜等多种方式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使用膜分离技术、电渗析技术和MVR技术进行废水的浓缩净化■■,实现了废料的资源综合利用、水的闭路循环及废水的零排放,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利用价值。

  历经10余年的辛勤耕耘与研发创新,公司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产品各项主要性能指标位居行业前列,技术实力受到业界认可,业务品牌逐步做强,已成为众多知名锂电池企业的供应商◆■★★,公司产品得到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

  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技术体系■◆★,遵循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深化在锂电材料领域的技术布局,加大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并紧密关注新型电池材料体系的研发动态,结合国内外行业的发展动向★■◆◆◆◆,借助外部资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从而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持续保持并巩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重要地位。

  2023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坡、下游企业去库存导致产品需求低于市场预期,以及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波动■★,正极材料销售价格随着碳酸锂的下跌而下降■■★,行业整体业绩有所回调。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稳步发展,储能市场逐渐发力★★■◆,将带动正极材料行业出货量持续增长,回归合理盈利水平★■。

  同时,通过TPM(全面生产设备管理)推进示范工厂的创建◆◆★,将具有公司特色的一体化TPM管理体系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通过对工厂现场管理的循环检查■★★,推进现场作业管理的标准化,全面提升厂区作业管理水平★◆◆■■;此外,在工作计划目标■■◆◆★、课题改善管理、MMOG/e精益物流、自主EHS等四个方面,公司也将持续融合推进,注重工具的导入与实践,力争将三级改善机制深化落实◆★■◆★,形成产品生产制造领域全员改善、全员降本的氛围。

  除上述常规采购模式外,对于碳酸锂、磷酸盐等主要生产原材料,公司会根据市场行情分析预测,并结合各工厂生产能力和库存变动情况★■■,确定原材料合理安全库存水平,以保障均衡生产节奏及后续及时交货。

  与此同时,公司深耕高性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多年◆■◆◆,始终将产品质量视为公司发展的生命线,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18年通过了IATF16949■◆:2016认证★■◆,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售后服务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同时◆★◆★★■,公司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持续运转。公司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公司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效应,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顾客至上”的经营方针,根据不同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进行产品更新迭代,优化产品结构。同时,公司将紧跟行业发展方向,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开发优质客户■■■★★,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公司主要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产品主要为磷酸铁锂、磷酸铁等。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其中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已实现量产出货■◆,磷酸锰铁锂产品已进行了试生产,产线具备放量生产条件。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行业需求量逐步提升◆★◆◆■,带动了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的持续增长。目前★◆■◆,新能源汽车与储能行业广泛应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以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为主◆■■■◆★。根据高工锂电(GGII)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为248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165万吨,同比增长48.3%,在正极材料中占比提升至66.53%◆★◆;2023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65万吨,同比增长1★■◆◆■.8%。综上★◆★◆■★,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市场应用中具有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寿命更长等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占比尚有提升空间★■◆★◆★、在储能领域的潜在市场空间相对更大。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14,625◆★★.12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5.90%■★★■◆◆,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42%。虽然公司目前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良好,但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有账期的客户交易额会逐步增加★■,应收账款绝对金额将持续上升,如不能及时回收或主要债务人的财务经营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可能带来坏账增加的不良影响★◆◆◆■★,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

  为进一步保障公司主营产品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成本优化■◆■■,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与上游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对公司降低主要原材料成本有积极作用,能够与公司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公司在磷酸铁锂产业的整体布局。2023年12月◆■,公司与保康县人民政府签订《磷酸铁锂循环一体化产业园项目协议书》,拟投资建设磷酸铁锂循环一体化产业园项目,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铁、磷盐★■■◆■、磷酸、磷矿石等一体化产业链材料。

  公司紧跟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合理规划产能布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2023年,公司磷酸铁锂累计出货量为16.41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77.99%,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中。

  随着全球向清洁能源的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势在必行。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新名片”■■★,产销已连续9年领跑世界。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推动下★◆◆,2023年政府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如购置税减免、新能源汽车下乡、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电动化试点推行★◆■■◆、车网融合互动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不断融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其产业链、价值链也持续向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拓展■◆★,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液相法是生产磷酸铁普遍采用的制备方法,可以细分为水热/溶剂热法■★◆◆■、共沉淀法及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较为简单,兼顾了能耗、安全性以及成本,是当下主流的商业化生产方法,其中铵法工艺原材料价格低◆■★,副产物为肥料硫酸铵,且工艺成熟,产品一致性好,是目前的主流工艺■◆。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以月度销售计划为基础◆◆◆■★★,以周销售计划为目标◆◆◆★,及时调整产线安排,进行自主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正极材料的规格、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针对个别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公司会单独开辟产线进行生产■★◆■■;对于产能较大的产线,公司主要生产大额订单的通用性产品★■;对于产能较小的产线★■■◆,公司主要生产零星客户或订单较小的产品★★,以提高产线利用率。公司生产安排虽然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但也会同时考虑产品及原材料的检验检测和运输周期,并对排产计划进行灵活调整,进行一定程度的备货★■★,以保证采购◆★、生产与销售的匹配与衔接。

  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两大类。具体而言,液相法包括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固相法包括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等★◆。采用高温固相法◆★◆,有利于锂离子和铁离子的充分扩散和迁移,得到较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同时工艺过程简单成熟■★◆■■,制备成本较低■◆★★◆,易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材料需求量倍增,一些传统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纷纷扩产,不少磷化工企业也利用上游磷矿资源和磷化工产品技术,布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为紧抓市场机遇◆◆■■,公司新建产能也在逐步释放中。但若未来新能源产业政策发生不利调整、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市场开拓未达预期,将导致新增的产能无法完全消化,公司将面临扩产后产能利用率下降的风险。

  公司首发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均围绕主营业务进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将面临着政策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原材料供应和价格变化等诸多因素,可能会给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无法实现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而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参与制定或修订的关于锂电池正极材料标准、钠离子电池材料标准及绿色低碳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共计52项。其中,公司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GB/T41704-202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检测方法磁性异物含量和残余碱含量的测定》及GB/T43092-202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高温性能测试方法》分别荣获2022及2023年度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二等奖■◆★■★;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YS/T1607-202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荣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三等奖。另,公司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与检测标准化试点》项目被评选为2024年度湖北省标准化试点项目。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21.74亿元◆■■,同比降低1.4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5.04亿元,同比降低256.84%★◆◆★◆■,主要系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及下游客户去库存导致产品需求放缓,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及产品销售价格均大幅下降;而公司生产线开工率不稳定◆■,设备稼动率不足,产品整体单位售价降幅大于单位生产成本降幅◆■★,产品毛利率降低★■,同时根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变动相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资产可收回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同时■★★■◆,随着全球清洁能源的加速推进,公司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进行国内外锂电行业资源整合★◆■,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价值共赢,以构建多层次◆★■★★、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随着新能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下游客户对锂电池性能的要求在持续提升■★,促进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报告期内主要新技术、新业态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2023年,是锂电材料行业的震荡调整期★★,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公司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公司各项战略规划部署。公司始终秉承★◆“以诚信为立身之本■◆,以质量赢得市场,以效率强化经营◆◆★,以科技创新驱动持续进步”的经营理念,积极通过内部精益管理和外部资源整合,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强化风险控制★◆,持续聚焦磷酸铁锂◆◆◆★★■、磷酸铁等主营业务发展,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入技术和产品研发,以研发创新助力企业稳健发展,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42◆★,155.91万元★★,多个研发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进展,为公司持续发展和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公司通过改造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心、成立武当实验室研发平台,进一步改善公司研发环境,增强研发“硬实力”■■■;同时◆★■■■◆,不断完善科学的研发激励机制和人员培养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研发积极性,提升研发“软实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科研技术人员总数为414人,同比增长16■◆.95%。

  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排放物和噪声■◆■,未来若国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规定,如收紧排污限制、增加环保税、实施更广泛的污染管制规定■◆、实行更严格的许可机制等措施★★◆,公司将面临环保投入进一步增加进而影响利润的风险。

  磷酸锰铁锂作为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相较磷酸铁锂,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优势;相较三元正极材料,有高安全性和较低的成本优势◆◆◆★◆★,行业对磷酸锰铁锂路线的关注度较高。但是磷酸锰铁锂存在导电性能差、循环性能差等特点■■◆◆★,市场化进程缓慢。公司结合自有的“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技术■★■◆”“晶粒尺寸调控技术”■◆★◆★“循环寿命提升技术”“Ti3C2MXene均匀包覆技术”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加快了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目前,公司采用高温固相法开发的第二代高比容量磷酸锰铁锂正处于小批量试生产阶段,采用更精准的大小颗粒级配■◆◆★★,碳层更薄、更均匀的原位立体碳包覆技术和多元离子体相掺杂技术,有效增强离子扩散和电子导电能力,相比第一代产品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压实密度★■■★◆。

  公司研发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变化■■,实行“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加强专利布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培养掌握创新文化的科技人才和团队■■。公司主要有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两种研发开展方式。对于技术较成熟的产品,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对于具有前瞻性的产品或技术◆★■■★,公司除进行自主研发以外★◆,也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公司充分利用前沿科技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制造水平,满足产业化需求。除深化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之外,公司也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硬碳负极、硅碳负极等方向进行了研发和布局。

  为应对原材料价格市场变化,公司一方面积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销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另一方面强化供应渠道管理,及时调整库存策略■■◆,不断提升公司库存管理水平,提高存货周转率◆■★。报告期内◆★■★,各季度存货周转次数分别为1★★.13/次、2.36/次、4★◆■★★■.93/次◆★、7.68/次★★◆■,库存管理效果明显。

  通过持续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工艺改进,公司掌控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专利及非专利技术研发成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22项核心技术◆★◆★■,拥有81项国内发明专利、7项国际发明专利及63项实用新型专利★◆★◆◆◆。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其上游为锂、磷等原材料产业,下游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链已十分成熟■◆★。锂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参数,对推动锂电池的技术进步起关键作用■■◆。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74个,其中国内发明专利81个,国际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63个,软件著作权1个,商标20个。

  公司在紧抓国内市场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在香港、新加坡、美国、毛里求斯等多地成立子公司★★■◆★,深度整合海外资源信息,积极寻求海外发展机会,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对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把控较为严格◆★■★■,且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门槛高,研发难度大。近年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呈现向高压实密度、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工艺技术壁垒也不断提高。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较难突破关键工艺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报告期内的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磷酸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2613无机盐制造”。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较为依赖技术团队的技术实力与相关行业经验积累★■,企业研发及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梯队建设决定了能否在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先期进入的企业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团队、稳定的上下游供应关系及完善的人才储备体制,新进入企业赶超难度较大■★★◆。

  2023年■■◆■◆,公司合理规划产能布局,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各厂区产能释放进度,保障产销平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募投项目◆★◆“宏迈高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已投产运营并实现对外销售;山东滨州一期★★■◆■“24万吨/年磷酸铁锂联产24万吨/年磷酸铁”项目土建部分已全部完成,目前12万吨/年磷酸铁锂及24万吨/年磷酸铁项目已进行调试生产★■◆;湖北基地★■◆“年产10万吨湖北万润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土建部分已完工■◆★★,正在调试运行;募投项目◆■◆★“湖北万润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心”装修改造工作已完工◆★,目前已投入使用★■★◆■■。另,全资子公司宇浩高科对其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增加部分生产设施,其磷酸铁锂产能由1.5万吨/年调增至2.0万吨/年,并已取得相关的批复手续。

  在国家■■★★■◆“双碳”总方针的引领下★◆■■◆■,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升,带动储能市场尤其是新型储能的稳定增长■■★■,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度我国共发布了653项有关支持储能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涉及储能规划布局◆■★◆★、示范应用、规范管理、电价改革等各个方面。各级政府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储能产业链业务的迅速增长◆★,储能装机规模也进一步快速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公司始终重视人才管理工作,通过内部挖掘、培养■◆■★,外部引进等多种渠道培养扩充核心团队。报告期内,公司成立万润技术学院,以产品工艺研发培训中心、精益制造研究培训中心■◆◆◆★◆、六西格玛训练中心■■★、零碳产业及双碳研究培训认证中心、安全环保培训中心、新能源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等培育中心为抓手,持续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以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公司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持续改进★■■★■、顾客至上”的经营方针,在维护现有优质客户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客户★◆★,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公司已与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多领域客户,如衢州极电★★★■、因湃电池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化了公司产品供给结构。

  公司秉承■■■“以质量赢得市场,以效率强化经营”的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施大客户战略,凭借行业领先的品质管控能力■■、先进的技术水平、稳定的供应能力,经过持续多年的市场开拓,与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始终将人才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增长★◆■★★,人才队伍也日益壮大。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总数为3,675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6.51%。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已深入建立干部培养机制、考评机制、流动机制★★、淘汰机制,通过建设人才培训体系、规范内部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分享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在人才激励方面,公司在持续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与薪酬管理机制的同时,以绩效驱动管理实现员工和企业共赢,增强员工凝聚力;在职工权益保障方面,公司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强化工会组织建设和职工关心关爱工作,制定了《工会困难帮扶及慰问金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公司对员工的关怀。

  本次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建成后■★,固定资产显著增加◆■★■,如果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导致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公司可能存在因折旧增加而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公司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了◆★◆★“高性能硫酸亚铁钠制备技术”及◆◆★■★◆“焦磷酸磷酸铁钠的杂相控制技术”两项核心技术。

  公司基于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内外部竞争环境,在认真审视自身经营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将未来公司发展的经营方向确定为“坚持研发创新、推进精益生产◆◆■■■■、优化供销管理策略■■■、加快产业链布局、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等几个方面,以巩固和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可分为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蓝/白三大类,主要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等,其中高温固相法包括混料-烧结-粉碎-过筛■★,溶胶凝胶法包括混料-烘干-烧结-粉碎-过筛■◆■,共沉淀法包括前驱体制备-混料-烧结-粉碎-过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正极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对资金要求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额资金新建厂房、购买设备■■■■、组装生产线◆◆。而且主要生产原材料占生产成本比例较高,日常运营需大量资金支持。此外,下游锂电池制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主流电池生产厂商有严格的供应商认证体系★■★★■,对正极材料供货商的供货数量、质量、服务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小型正极材料生产企业较难通过认证,获得订单难度较大,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较难实现规模化生产。

  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在材料采购方面,公司将继续充分发挥集团供应链平台优势,优化供应链管理策略◆■★,提高大宗物料采购效率■★◆★★,同时积极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提升原材料成本控制水平;在库存管理方面,建立产销联动机制,对各工厂库存情况定期进行预警★★■◆,激励各工厂对库存进行主动管理■◆◆◆,以发挥各工厂厂长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产销信息的协同,及时调整库存策略,不断提升公司库存管理水平◆★★,提高存货周转率。

  新能源行业作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容易受到政策影响而产生波动。一方面,国家政策对正极材料技术路线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如国家将其他新材料确定为重点支持的技术路线,则磷酸铁锂等其他正极材料发展将会遇阻◆★◆■■■;另一方面,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与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国家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品的市场销售。因此■◆◆■■◆,若新能源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动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进而对公司经营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公司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保障员工权益◆◆■◆■,积极提高员工福利水平的同时◆◆,通过优化岗位设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举措,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产品工艺研发中心、科研管理及项目申报政策交流培训中心、精益制造研究培训中心、安全环保研究中心■★◆◆■◆、新能源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十大培育中心为抓手◆■★★■,持续向各岗位输送专业人才■■◆■★◆,构建高效杰出的人才队伍★◆◆■★,以夯实公司发展的人才储备,贯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6个,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6个,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2个◆■◆■,申请商标20个■★★;获得国内发明专利29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6个。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供应商原材料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公司生产要求、公司新产品研发存在新的物料需求或公司产能释放需扩充采购来源时,公司会考察新供应商,并根据公司《供应商开发及准入管理制度》对新供应商进行综合评定◆★■■◆■,考评合格后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已与多家国内外大型碳酸锂供应商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业务关系,保证了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可控。

  研发成果方面,公司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质齐升。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申请115项,新增专利获得57项,涵盖了磷酸铁锂◆★★◆、磷酸铁、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多项产品,并在2023年度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彰显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综合实力。

  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1■★★★■,217★★◆,419.51万元,同比下降1■◆.44%,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50,362◆★■.98万元,同比下降256.84%,主要系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及下游客户去库存导致产品需求放缓,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及产品销售价格均大幅下降★■;而公司生产线开工率不稳定★◆■,设备稼动率不足,产品整体单位售价降幅大于单位生产成本降幅,产品毛利率降低★★,同时根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变动相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资产可收回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动力及储能电池厂商,经过长期业务合作■★■★,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公司销售具体流程为客户开发及认证★★■★■、签约生产、发货回款、客户维护等四个步骤。公司存在常规销售模式及寄售销售模式,其中寄售模式系公司根据客户要求将部分产品发送至客户仓库形成一定库存,以备客户按需使用◆◆■◆★,客户使用后每月按约定时间和方式与公司核对实际使用产品数量■◆,并据此按照合同约定开票并结算,在客户领用前存货所有权和风险均未转移。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量定产量,以产量定采购的采购模式◆■。具体步骤为营销中心每月召开销售订单评审会◆◆★★,公司各生产工厂根据销售计划制定月度的生产计划◆■■★,并根据生产计划向万润新材提交物料采购汇总申请表。万润新材收到物料采购申请后在合格供应商中竞价■◆,并根据竞价结果分配需求总数量。在此基础上,万润新材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再依据实际需求提交具体订单。供应商产品经送检,无质量问题后入库,公司按双方合同约定付款条件结清货款★■★■◆■。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快速增长,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1★■.6%◆★,产销规模创历史新高;海外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约77%,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在全球“能源消费电力化■◆■”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叠加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优惠政策的延续及优化■★■■◆◆,加快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革新与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持续保持向上增长的动力◆◆◆■★。

  2023年,公司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不断研发创新,深化产品迭代升级,积极拓展新产品矩阵★★◆■★:一方面,公司不断提升原有产品性能■■◆◆■,进行产品迭代,目前第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已经小批量出货★★◆◆,第五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正在进行客户验证◆★■★★;另一方面■★,公司也在积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其中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已实现量产出货■■,磷酸锰铁锂产品已进行了试生产,产线具备放量生产条件◆★■★。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17◆■■■,419★■.51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1.44%◆■◆★;实现营业利润-172■★★,052.62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78.74%◆◆■★★;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0,362.98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56.84%◆★★★。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1,943★■■■★◆,177■■.00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1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658,587◆◆★★.41万元,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3.33%◆■■★。

  一方面,公司将持续推进公司三会规范运作,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分工配合、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依法依规履行各项职责■◆■★■;另一方面,公司将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优化集团组织架构,合理调整各工厂、各职能中心的职责与权限★◆◆,采用良性的厂区竞争及内控管理机制◆★,提高工厂运营水平及职能部门管理效率,以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在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较高。而近年来◆★★,因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市场发展强劲◆◆■◆,上游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锂的价格波动起伏较大,直接影响了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若公司不能及时将成本转嫁或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会对公司盈利能力及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新能源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终端降价压力持续向中上游传导◆■◆,而正极材料成本在锂离子电池成本中占比最大,兼具高品质与低成本的锂电材料是行业一致追求的目标。公司将继续推进精益生产,通过对采购流程、生产工艺流程、能耗管控、物流成本控制等多方面优化,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持续降本增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更迭加快、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等不利于产业良性发展的因素。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主要为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近年来大量资本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正极材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提升资金实力,优化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升级和向新领域拓展★■■★,并快速实现新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获得技术创新效益★◆◆■★★,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研发◆★、生产与销售磷酸铁锂、磷酸铁实现盈利★■。公司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主要经营模式与行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基本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技术★★■★、生产和销售队伍,公司团队核心人员均具有多年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管理经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业演变■◆★、行业发展趋势等均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人才和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414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1★★.27%。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虽受行业阶段性波动影响,但公司一直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不断加强生产运营管理,优化弹性供应链策略。目前★★■★◆■,公司的库存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各季度存货周转次数分别为1.13/次◆★、2★◆◆■.36/次、4.93/次、7★■★★.68/次,存货库存周转加快;2023年公司磷酸铁锂累计出货量为16■■◆.41万吨◆◆,同比增长77.99%,市占率稳步提升中。

  公司自成立之初便专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建立起了完备、成熟的产品体系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公司生产的磷酸铁◆★■■◆,其产品性能和成本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主要用于自制磷酸铁锂的生产;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多样,体系完整,涵盖动力型材料■★◆■★、功率型材料、储能型材料■◆◆、长寿命材料等,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如压实密度◆■■■、放电比容量★◆★、循环性能等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可以满足客户多维度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公司始终坚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使产品性能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公司重视研发人才体系建设★◆■◆■,不断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研发团队◆◆。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6个,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6个★■◆■★,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74项,核心技术22项,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及领先优势。

  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影响,主营业务、主要财务指标变化情况与行业趋势一致。但若后续产品价格仍持续下降,而公司无法保证产品成本随销售价格同步下降,公司业绩仍可能存在下滑的风险★◆★◆■。公司未来将继续提升产品竞争力★★★■◆,从销售、技术■■■◆■、供应链等多方面继续联合降本,提升毛利率,并通过优化费用管理★★★◆、资产管理等进一步节约支出■■★■◆,多措并举降低利润亏损的风险。

  此外,公司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环保事故风险。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不仅可能影响公司声誉◆■■■★■,而且公司可能面临被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并可能影响公司与客户合作,进而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综上★◆■◆■★,公司已具备完整的研发体系★■■★、成熟的制备工艺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等优势■★◆◆◆,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及工艺改进系公司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公司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湖北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23年湖北省制造业企业100强”★■★★“新技术企业百强”,并在2023年承接了省科技厅重点研发的■★◆◆◆■“高比能长循环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新型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研发”等技术项目,同时凭借“高能锂离子电池特种电解液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发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凭借“高性能钠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研发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铜奖■◆,凭借“动力电池用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化及应用★■◆★◆■”获得“中国好技术★◆■■”荣誉称号,上述荣誉进一步肯定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彰显了公司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储备◆■★■◆★。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磷酸锰铁锂等新产品的研发上也有了较大进展■■★。公司积极布局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普鲁士蓝/白类等不同体系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部分型号已实现量产出货◆★★■,已出货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循环性能好、寿命长、低温性能优异◆★、能够实现大倍率充放电等优点;目前采用高温固相法开发的第二代高比容量磷酸锰铁锂正处于小批量试生产阶段,采用更精准的大小颗粒级配,碳层更薄、更均匀的原位立体碳包覆技术和多元离子体相掺杂技术,有效增强离子扩散和电子导电能力★◆◆★,相比第一代产品具有更高的容量和压实密度。

标签:

分类阅读

热门阅读